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研究者將4歲左右的兒童召集在一起,給他們每人發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你們可以馬上就吃,但我有事要出去一會兒,誰等我回來再吃,我將給他再發一塊棉花糖。”研究者走開之後,兒童表現各異:有些孩子急不可耐,立即就把糖給吃了;有些孩子等了一會覺得無望於是也吃掉了手中的糖;另外一些孩子則通過唱歌、做遊戲、自言自語甚至假裝睡覺等方式堅持到了最後。之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兒童進行14年的後續追蹤。研究發現:在中學時,這些兒童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那些能堅持到最後吃糖的同學都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進取精神,他們比較合群、勇敢、獨立;而沒有堅持到最後的兒童則表現得比較固執、孤僻、易屈服等。而在學業能力傾向測試上,那些能堅持到最後吃棉花糖的兒童的成績也顯著高於不能堅持到底的兒童。 這個著名心理實驗揭示了“延遲滿足”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美國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米契爾認為: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專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和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製的核心能力,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人際關系、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通常在將來具有較強的意誌力,他們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克服無關因素的幹擾,並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走向成功。大量的相關研究表明:延遲滿足不僅是自我控製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是個人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著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積極的人格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