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十三五”期間高校教材建設有關情況介紹
“十三五”時期,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𓀗、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高校教材建設堅持價值引領、堅守質量為本、推進改革創新👨🎓、完善監督保障,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入普及化階段發展需要,與專業、課程改革同步,持續推進教材建設提高質量、創新發展🛑。概括起來,高校教材建設在此期間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教材數量持續增長🫃🏿,類型更加豐富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正式出版的、版權頁標註“教材”字樣的高校新增教材數量達4.3萬余種🧘🏼。除此之外,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教學參考書、教輔用書以及未標識為教材但實際作為教材使用的出版物🤳🏽。總的來看🤽🏼♀️,高校教材建設有兩方面特征📊👩🏿🎨:一是門類齊全、品種豐富。理論課教材涵蓋了全部12個學科門類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還有為數不少的實驗實踐教材、實習實訓教材,以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材。二是類型多樣🎒🔈、適用性提升👩🏼🌾📬。各地各高校持續強化教材建設頂層設計,以適應人才培養類型多樣化需求🏄🏼。繼續實施規劃教材精品戰略👨🌾🛸,優秀教材👋🏼、精品教材🏄🏼、規劃教材示範引領,以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技術進步和學科發展為驅動,以適應高等教育分類發展需求為核心,註重增強教材類型的多樣性、適用性,適應不同類型高校和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的優質教材層出不窮。
二、價值導向全面樹立,育人功能持續增強
強化教材育人功能,把教材作為加強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載體,作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一是強化價值引領🧑🏿🏫,助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推進教材內容及表現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課程思政落實到教材編審選用全過程,努力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二是立足中國實踐🔽,反映國情民情。大批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彰顯中國特色的教材不斷湧現,特別是創新創業教材建設快速發展👨🏽🔧。三是緊跟時代步伐🚵🏿♂️,服務國家需求。與“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相適應🕵🏻♂️,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學科前沿發展方向,陸續部署反映新學科🐀、新知識🙇🏼♂️、新方法的新興交叉學科相關教材及資源的研發、建設,服務跨學科人才培養🪕🤐。
三、搶抓新技術帶來的歷史機遇🧜🏻♀️💨,新形態教材創新發展
搶抓新技術帶來的歷史機遇,推出了一大批紙質+數字化資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配套移動軟件等表現豐富的多介質教材👨🏻🦱。新形態教材打破了紙質教材的局限🤦🏼♂️,添加可視性強的動態圖例🎏,補充更新實踐案例𓀜,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拓展內容,增強了教材表現力和吸引力,強化了育人功能。不僅在解決傳統教材更新不及時的老大難問題上取得成效,而且有效服務於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中,這些新形態的優質教材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質量的“實質等效”。
四、融入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與改革,有效保障培養質量
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全面推進,專業、課程與教材一體化建設與改革已經成為“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一是將教材建設與選用納入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針對本科高校的1049門專業基礎課和3676門專業核心課,製定了教材及參考書目的建設與選用規範,鼓勵高校選用規劃教材、精品教材等優秀教材🧑🏼🤝🧑🏼。二是將教材編寫與選用納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指標。自2019年起,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開展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遴選🧑🏼🌾,把優秀教材建設作為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的“硬指標”🤽🏽♂️,形成了“一流專業” “一流課程”引領“一流教材”建設,“一流教材”建設支撐“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的良性發展局面👩🏻🔬。三是將教材建設與選用納入質量監管系統❎。陸續將教材建設與選用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審核評估以及“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考察範圍🍨,強化質量跟蹤與監管。
下一步🙆🏽,教育部將全面總結“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經驗👨👩👦👦,深入推進貫徹落實《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深化高等學校教材與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與改革,加快構建支撐世界一流、中國特色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教材體系,努力開創高等教育提質創新發展的新局面。